众所周知,在科举制度正式建立之前,我国选拔人才主要依赖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。虽然这两种制度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与优势,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,特别是在公平公正原则方面常常受到质疑,容易导致人才选拔中的不公现象。正是基于这些弊端,科举制一经问世便迅速取代了九品中正制,赢得了广大寒门学子的认可和欢迎,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之一。
科举考试自诞生以来,就被历代帝王视为选拔人才的关键途径,备受重视。为了体现皇帝对人才的高度重视,考试的最后一关——殿试,成为所有考生梦寐以求的荣耀时刻。在殿试中,考生们将直接面见皇帝,向君王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,以此争取功名,验证自己的文采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学术水平的考察,更象征着与皇权的直接对话,意义非凡。
作为历史上罕见的草根出身皇帝,朱元璋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程度非同一般。他经常亲自主持殿试,以示对选拔人才的重视。据传有一年,朱元璋特别出了一道别开生面的考题——命人抬上三筐稻谷,令所有考生大惑不解。唯有一直侍立殿上的智囊刘伯温敏锐察觉到其中隐情,心中顿生警惕,暗自担忧这场考试极有可能让某些人付出惨重代价。究竟这背后隐藏了什么故事?接下来,我们一探究竟。
谈及朱元璋,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出身低微、白手起家的传奇经历。朱元璋曾历经刀山火海,凭借顽强意志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明朝王朝,因而对百姓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。虽说其励志故事激励人心,但不可否认的是,朱元璋的文化素养与历代其他皇帝相比略显逊色,这也使得他在处理政务和考核人才时,往往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。
展开剩余82%以清朝乾隆皇帝为例,他殿试时常用对子和诗词来考察考生,而朱元璋则因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,无法完全依赖这些传统的文科考察方法。明朝开国之初,朱元璋便与刘伯温商议,决定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来进行殿试,以此更全面地考察士子们的实际能力和品行。
朱元璋向刘伯温透露,这次殿试的考题不是文章作文,而是实实在在的三筐稻谷。起初,刘伯温对这一安排心存疑虑,他认为考试应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学,怎么能用几筐稻谷作为考题呢?尽管心中充满疑惑,但面对朱元璋一旦决断便不容更改的性格,他只能暂时将疑虑压下。经过深思,刘伯温逐渐理解了皇帝此举背后的深远用意。
所有准备工作妥当,殿试日如期而至。考取优异成绩的士子们依次进入皇宫,站立在朝堂之上。朱元璋看到这些年轻有为的士子,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,连连称赞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之才。随后,他与士子们寒暄了一阵,气氛融洽。待寒暄告一段落,朱元璋宣布殿试正式开始,并吩咐侍卫将预先准备好的考题——三筐稻谷,抬入殿内。
进入殿试的士子们自然非等闲之辈,他们虽不知具体考题为何,但自信能从容应对皇帝的考察。然而,当他们看到桌上三筐稻谷时,顿时愣住了。明朝士子们虽熟读四书五经,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农事,但这场面确实出乎意料。三筐稻谷看似普通,却各有不同,这让考生们一时间摸不着头脑,纷纷犹豫不决,无人敢第一个开口回答。
察觉到考生们的紧张与迷惑,朱元璋亲自打破沉默,示意大家细细观察这三筐稻谷的差异。士子们纷纷凑上前去,眼尖者很快发现,三筐稻谷的品质竟大不相同。可即使如此,他们仍难以理解皇帝设题的深意,纷纷陷入沉思。此时,一旁的刘伯温虽然面无表情,却内心焦虑不已,因为他清楚,今天这场殿试极有可能导致某些人命丧考场。
朱元璋的出题目的很明确——这是一次以考察为名,实则“杀鸡儆猴”的行动。自他登基以来,虽勤勉治国,严肃吏治,但毕竟精力有限,仍有部分地方官员贪赃枉法,玩忽职守,尤其是管理粮仓和军中仓廪的官员,腐败之风尤为严重。朱元璋对此早有耳闻,却苦于缺乏直接证据,难以动手整治。公开检查粮仓往往被事先告知,罪证被巧妙掩盖,难辨真相。
天赐良机,朱元璋在殿试之际,趁机以考题形式突击抽查了几处重要粮仓的储粮:太仓、中军军仓以及江南贡粮,分别取了一筐稻谷呈现殿试现场。三筐稻谷就这样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的“试金石”,同时也是对新科士子的一次警示。
朱元璋望着从太仓和中军取来的粮食,不禁心生怒火。他暗自下决心,必须严惩这些贪污腐败的官员,同时通过这次殿试给年轻士子们上重要一课。面对士子们仔细端详的目光,朱元璋一言不发,等候着他们的反应。
良久后,士子们纷纷抬头,眼神中流露出迷茫。朱元璋这时开口发问:“你们看出了什么?”士子们纷纷摇头,表示无法分辨。这反而让朱元璋心中更加坚定,他缓缓起身,走到第一筐稻谷前,抓起一把细细闻了闻,面露欣慰。
他告诉士子们,这第一筐稻谷来自江南贡粮,谷物饱满新鲜,气味清香,是今年新收的好粮食。朱元璋借此表扬江南各府县的官员,肯定他们的勤政廉洁,并将嘉奖传达给全国官员,为他们树立榜样。
随后,朱元璋走向第二筐稻谷,动作如前,再次抓起谷子嗅闻片刻。他沉声道:“这筐稻谷发霉,气味难闻,显然是太仓粮食,由于管理不善,仓库渗水导致霉变。”随即,朱元璋宣布太仓守备官员因玩忽职守被逮捕,押送刑部严惩。
此言一出,考生们面露惊恐,场面骤然紧张。朱元璋见状心中暗喜,说明自己的震慑效果显著。可他并未就此收手,继续走到第三筐稻谷前,动作一如既往。闻过后,他没有多言,直接命令侍卫将中军司库官带出,现场斩首示众。
士子们这才彻底明白,朱元璋此举是在严厉打击官场腐败。第三筐稻谷不仅质劣且掺杂谷糠与马料,显然是有人以次充好,贪污公粮。朝堂气氛顿时凝重,恐惧笼罩着每一位考生。所有人齐跪低头,场面庄严肃穆。
这场别具一格的殿试,无疑对新科士子们产生了深刻影响,让他们终身难忘。那些玩忽职守与贪赃枉法的官员的惨烈结局,成为了新科士子心中警钟长鸣。朱元璋此举,不仅维护了国家利益,更在人才选拔中树立了廉洁的标杆,实为明君高招。
对于这样一位别出心裁、执法严明的朱元璋,你有何见解呢?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