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四季文史
在南宋时期,秦桧作为宰相,位高权重,一度风光无限。然而,尽管他具备非凡的学识与能力,最终依然未能逃脱众人的诟病与唾骂。实际上,岳飞的冤死与秦桧有着直接的关联。他不仅仅是主和派的代表,主张通过割地、称臣、纳贡来实现与金国的和解,而且这些政策也直接导致了与主战派的激烈冲突。在他主政下,南宋朝廷内部派系争斗不休,朝局乌烟瘴气,百姓生灵涂炭。
“若有水田三百亩,来年不做猢狲王”这两句诗,正是秦桧的手笔。秦桧出生于湖北黄州的一个贫寒家庭,早年的他并不看重学问,更关注家计。然而,尽管家境贫困,他的父母始终没有让他放弃学业。秦桧天资聪颖,虽然在私塾阶段并不显得特别用功,但他还是顺利进入了北宋的进士考试,公元1115年他顺利中举,成为了词学兼优的进士,并被任命为太学学正。
刚步入仕途时,秦桧并非没有理想,他一度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,力主坚决反对朝中大臣的割地赔款政策。当时,金国正在与北宋议和,朝廷内大多数大臣主张忍辱割地,唯独秦桧等文官集团坚决反对。可是,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126年,金国攻破汴京,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,甚至连宋朝的公主也沦为歌舞伎,秦桧被俘,成为了阶下囚。在金国的威逼利诱面前,许多人宁死不屈,但秦桧选择了屈服,金国因此特别赏识他,并赠送了大量财富。
展开剩余65%靖康之变,成了秦桧一生的重大转折点。归国后的他,通过权谋和巧妙手段逐步排除异己,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。秦桧提出了“南归南,北归北”的政策,主张金国占领的土地归金国所有,若有人逃离,南宋朝廷还要将其遣返金国。这一分裂性的政策,虽然让两国一度停战,但却彻底疏远了北方百姓的心。
随着宋高宗赵构的宠信,秦桧的权力越来越大。很快,秦桧便从一名普通的宰相跃升为权臣,独揽大权长达二十年之久。期间,他通过各种手段,剖决敌对势力,废除了岳飞,导致岳家军的崩溃,甚至让老将韩世忠退役。更有甚者,秦桧在和金国谈判时,推动朝廷割地、赔款、称臣、纳贡,最终使得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奸臣之一。
岳飞之死,成为秦桧名声的最大污点。在岳飞冤死后十三年,公元1155年,秦桧已经65岁。那年夏天,他在处理赵令衿“谋反案”时,因病卧床不起,陷入深重的病痛之中。面对病重的秦桧,宋高宗赵构前来看望,眼中满是悲伤,却一句话也未曾说出口,仅是流泪默立。秦桧知道自己命运的尽头已然来临,因此在临终时,他对宋高宗深情说道,自己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儿子秦嬉继承自己的宰相职位,希望赵构能重用他。
赵构此时已心有所属,冷冷回应:“此事不必由你父子操心。” 事实上,赵构早已决定为秦桧父子草拟了辞职文书,直接让他退职回家,犹如现在的“炒鱿鱼”。接到诏书的那一刻,秦桧深感被背叛,心如刀割。当夜,他在痛苦中闭上了眼睛。赵构虽然表面悲悯,实则心机深沉,秦桧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,终究被弃之如敝履。
可以说,秦桧这一生充满了权谋与计算,最后却没有逃脱被抛弃的命运。他的死,也让我们看到了帝王心术的无情与冷酷。而在这段历史中,秦桧的儿子秦熺,实际是其内侄,因母亲王氏的收养而成了“义子”。这段复杂的亲情关系,也为秦桧的一生增添了一丝复杂的色彩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必删。)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