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创作挑战赛
在历史上,众所周知,姚广孝、朱高炽和丘福是朱棣起兵靖难的三大关键人物。然而,鲜有人提及一个隐藏在幕后、被称作“第四大力量”的人物,那便是四次“帮助”朱棣的李景隆。尽管他并未列入三大核心之中,但他在整个靖难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。
李景隆的部队虽然配置高超,士兵多为经过战火淬炼的悍将,但在战斗经验上却有明显的缺陷。李景隆作为统帅,尽管拥有一定的军事经验,但副将和参军们在许多方面却远不如其他南军的精锐。更严重的是,李景隆的部队在作战中屡屡失利,战斗力迅速消耗。尽管曾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之一,但他们在北征路上多次失败,甚至在顺天城下、郑村坝、白沟河等战场上接连败北。不到一年,部队的人数和战斗力都大幅下降,最终,当这支军队抵达济南时,其战斗力甚至不如一支运粮队。而李景隆,作为南军主帅,却是第一个在危机中选择逃离的指挥官。
展开剩余75%这支部队的阵亡率之高,令人震惊。白沟河之战前,李景隆率领的军队有60万兵力,而到达德州时,阵亡人数已接近30万,其中包括3名参将和多名总兵。这些伤亡不仅是战斗中的直接后果,更多是由于部队溃败时的混乱与踩踏所致。值得一提的是,李景隆之所以能快速升任高位,与他背后强大的政治支持密切相关。作为朱允炆的心腹,李景隆在政变期间被委以重任,而他在战场上的表现,也直接影响了大明朝未来的局势。
李景隆出生于江苏盱眙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,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,担任过大都督府左都督。李景隆在18岁时继承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,并很快成为了当时最杰出的“将二代”之一。年轻时的李景隆,在军事训练方面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华,尤其是在解决西番茶市和马市的纷争时,展现了卓越的指挥能力。由于他的优秀表现,朱元璋将他任命为左军都督府的大都督,掌管全国五分之一的兵马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景隆开始面临更大的挑战。1392年,太子朱标突逝,朱元璋开始进行削藩,蓝玉、傅友德等大将接连被杀或赐死,整个朝廷的军事实力一度被削弱。在这种背景下,朱元璋开始重点培养宋晟、徐辉祖和李景隆三位将军,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。朱元璋去世后,朱允炆对李景隆愈发器重,将多个重要任务交由他处理,包括派他去处理周王朱橚的威胁。
李景隆的军事才能在早期得到了广泛认可。最著名的一次是他以练兵的名义北上,成功围困了手握三卫兵马的周王朱橚,使得朱橚家族被彻底铲除。这一举动大大增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,朱允炆对此极为满意。然而,当朱允炆将李景隆派往北方对抗朱棣时,局势却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。
朱棣对李景隆的能力极为轻视,甚至公开嘲笑李景隆只是一个“安乐窝里长大的公子”,缺乏谋略、骄傲自大且嫉贤妒能。朱棣认为,将五十万兵马交给李景隆,简直是自断后路。然而,李景隆的北上并未给朱棣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威胁,反而成了朱棣反击的机会。
李景隆在顺天战役中屡战屡败,尤其是在与朱高炽的对决中,南军几乎全军覆没。李景隆不仅未能稳定局势,反而因嫉妒瞿能的功劳,错失了防守机会,导致部队士气崩溃。天寒地冻之际,李景隆的部队再也没有战斗力,只能选择撤退。当朱棣的精锐部队发动攻击时,李景隆的军队更是狼狈不堪,最终四散而逃。
尽管李景隆接连失利,朱允炆依然对他大加赏赐,甚至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。这种宽容的做法,在后来的历史中成为了他最大的失败之一。在白沟河之战后,李景隆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,南军的精锐已然丧失殆尽,无法再对朱棣构成任何威胁。即便李景隆回到应天后,黄子澄等人也要求朱允炆将他处决,但朱允炆只是罢免了他的职务,没有进一步追究。
两年后,朱棣的军队即将攻破应天,李景隆此时被迫出任谈判代表。然而,和谈无果,李景隆竟在混乱中打开了金川门,迎接了朱棣的入城。这一行为让他彻底背离了原本的忠诚,成为了历史上“靖难第一功臣”。尽管李景隆因投降获得了重赏,封爵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等职务,但他在朝中的声望却迅速下滑,受到诸多将领的排挤与厌恶。
李景隆最终被软禁在家,名声一落千丈。他的“软弱无能”和“背叛”让他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一大笑柄。与赵括、马谡等历史人物相比,李景隆不仅缺乏战略眼光,也没有任何在败局中自我牺牲的勇气。他的失败,不仅让他失去了自己的荣誉,也给大明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